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長效管護應處理好四大關系 |
文章來源:農民日報 2021年07月08日 10:15 |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黨和國家立足補齊農村短板、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出的重大部署,經過三年的發展,鄉村振興戰略第一仗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圓滿收官,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在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大背景下,如何確保收官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已建成的設施、模式、機制提檔升級、持續發力,實現農村人居環境長效管護十分必要。筆者認為實現長效管護應處理好以下四個關系。 一是處理好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的關系。黨中央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中明確各地要基本建立有制度、有標準、有隊伍、有經費、有督查的村莊人居環境管護長效機制,作為管護工作的頂層設計為地方提供了行動指南和行動方向。部分地區立足自身實際,逐步探索出以省市為統籌和協調主體,以縣鄉鎮為責任和組織主體,以村組及村民為實施和參與主體的管護之路,充分發揮基層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和村民理事會組織監督作用,充分挖掘農民的主體作用,調動了基層參與管護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各地要繼續堅持頂層設計指導方向,基層探索發揮主體作用的工作路線,要善于總結基層的管護實踐經驗,并不斷完善管護頂層設計,逐步實現管護工作的良性循環,逐步減少“政府干、百姓看”的現象,使矛盾和問題化解在基層,使農民群眾真正當家做主,成為人居環境管護的主力軍。 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充分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是農村人居環境長效管護工作的最優解。部分地方通過政府采購服務,引入第三方公司參與農村生活垃圾、農村污水以及廁所糞污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逐步形成了企業運維、政府監督、農民參與的良好格局,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效益最大化。農村人居環境設施與城市不同,需要進行專門的設計、研發和施工,可以培育新興的產業體系,各級部門要積極引導,出臺土地、貸款、稅收等相關優惠政策,培育引導市場,創造更多的工作崗位,創造更好的服務產品、提供更優的管護服務。各地要結合實際,逐步形成由專業公司參與專業化管護工作,由農民參與日常管護工作,由政府參與監督與指導的全方位管護體系。 三是處理好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的關系。農村人居環境管護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如何實現管護資金長效化供應、管護隊伍專業化保障對實現管護的長期目標十分必要。當前經濟存在一定的下行壓力,部分地區財力緊張,在資金投入方面能力有限,在籌集管護資金方面渠道還不夠寬。國家和地方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體系,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逐步實現環境管護依效付費制度,逐步建立垃圾、污水、廁所糞污處理由農戶付費制度,逐步實現財政投入和農戶付費的合理分擔機制;現階段,部分地方的管護人員知識水平和業務能力有限,很難做到規范履職,僅靠簡單的宣傳培訓難以達到滿意效果,容易出現管護不及時、管護不到位、管護方式方法不合理的現象。另外,各級部門負責管護的人員,對管護的認識,對管護技術的了解程度不一,能力水平各異。國家層面要重點對省級負責同志開展輪訓,定期組織培訓班,傳達管護精神,培養管護管理骨干。地方要加大干部培訓力度,分級安排培訓活動,各級培訓方式要有所區別,突出重點,合理安排培訓時間,全方位提高管護專業技術人員管護水平,增強培訓效果。 四是處理好建設和管護的關系?,F階段,大部分地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已經處在由建到管,建管并重的階段,部分發展條件好的地方管護顯得更加重要。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和管護是一體兩面的關系,部分地方設施建好了,卻出現無人管,無錢管,無機制管的現象,建管脫節。地方要繼續推動形成“先建機制、再建工程”的管護制度,在設施項目規劃設計階段就要同步考慮運營主體、管護主體、管護經費,確保管護工作長久落實。例如,部分地方采取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模式,實現糞污綜合治理一體化,堅持糞污一體、建管并重、應收盡收,項目“投資、建設與運維”由一家單位負責,從體系設計開始就兼顧投資成本、運維成本、產品質量及工藝運營效果,從而實現了百姓、企業與政府的三方共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