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舉發力 做強耕耘之芯
作者:管理員 發布于:2021-07-11 10:57:13 文字:【
大】【
中】【
小】
摘要:
多措并舉發力 做強耕耘之芯
|
|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一粒種子改變一個世界。2020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部署“打一場種業翻身仗”,吹響了全國各省爭相搶占種業市場的主動權、話語權的號角。面對新形勢和新任務,我省積極謀劃部署,搶抓發展機遇,圍繞種業“育繁推管”四個關鍵環節,多措并舉,發力突破八大重點,打造延伸種業的產業鏈條。
一、推進種業上層設計,規劃種業鏈條藍圖
思路決定出路,規劃引領發展。我們注重上層設計,加強調研規劃。一是迅速摸清家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后,廳黨組高度重視,在第一次廳黨組會上即專題研究部署我省種業發展工作,省種子管理局立即成立四個調研專班,分種業發展、體系建設、品種創新、基地建設四個專題進行廣泛調研,分赴襄陽、荊門、仙桃等市縣,調研湖南、江蘇等省份,邀請科研院校、種子企業、市縣專家召開3場座談會,精準把握了省情種情、深入分析了湖北種業發展制約問題,研究了新一波種業發展大潮沖擊下湖北種業創新發展的思路與對策。二是明確突破方向。聚焦種業“卡脖子”關鍵環節,推進良種聯合攻關,立足優質水稻、玉米、小麥、油菜、馬鈴薯(甘薯)和特色蔬菜等重點領域,支持省內優勢科研院所聯合優勢企業科學編制攻關方案,明確攻關目標和路徑,整合優勢資源開展良種培育聯合攻關,加快選育一批適應生產需求、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突破性品種。三是規劃種業產業鏈。開展現代種業產業鏈建設調研、謀劃,研究制定發展目標,明確重點任務和路線圖,培育壯大種業產業鏈,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李樂成作了專題調研與考察指導,推進我省由種業大省向種業強省跨越。
二、推動種子企業發展,打造種業創新主體
企業強則種業興。近年來,我們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通過政策引導、項目支持,初步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全省具備育種創新基礎和創新能力的種子企業由“十二五”初的不到10家,發展到約40余家;20家種子企業被認定省級高新技術企業,5家企業建立了院士工作站;省級發證企業年均研發投入由2010年的不足銷售額2%增長到現在的6%左右。企業選育審定新品種140余個,較2019年增長50%,其中企業選育審定的水稻品種占比達84%。以創新為支撐,優勢企業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以湖北康農、湖北中香、湖北亞非、武漢楚為為代表的企業,在特色作物領域開始趕超。省農業農村廳、武漢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以“耕耘之志、種業先行”為主題的武漢種博會,為國內外200多家育種主體搭建3200多個水稻、蔬菜、玉米、油菜優良新品種展示、交流、共享平臺,源源不斷地為武漢、湖北乃至中部地區的農業生產輸入國內外最優最新的育種成果,促進創新主體、創新成果快速向田間轉移、向生產轉化,為鄉村振興提供種子“芯片”。
三、開展資源保護利用,強化育種創新基礎
種質資源是研發創新的原始材料與基因庫,沒有種質資源,則科研育種如無米之炊。2015-2017年,我省開展了第三次種質資源普查與征集工作,對全省62個縣(市、區)農作物種質資源進行了全面普查,共收集了3514份種質資源,鑒定評價了3110份,繁殖入庫3201份,極大地豐富了我省農作物種質資源。2021年,省政府辦公廳出臺了《關于加強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的實施意見》,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工作力度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今年5月,省農業農村廳召開全省農業種質資源普查工作動員視頻會議,廳黨組書記、廳長吳祖云對全省種質資源普查工作作專題部署,明確提出進一步開展作物種質資源普查工作,實現全省農業縣市全覆蓋;爭取支持,建設湖北省農作物種質資源中期庫;確定種質資源保護單位,設立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專項資金,加強全省農業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種質資源鑒定與開發利用、種質資源提純復壯等工作。
四、加強品種管理創新,助推優化品種選育
好品種是育出來的、也是選出來的,品種管理、區域試驗承擔著“選”的作用,是連接新品種選育與推廣的紐帶和橋梁。我省緊緊圍繞“綠色、優質、高效”發展目標,以品種安全為核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強品種創新管理,助推多出品種、快出品種、出好品種。一是優化試驗渠道,提升品種試驗容量,提升試驗效能。今年,我們通過優化組別設置、拓寬試驗渠道等措施,全省組織實施了4種作物53組各類品種區試驗,鑒定品種618個,有效滿足了品種參試需求。二是優化審定標準,健全品種評價體系,引導育種創新方向。及時修訂了水稻、玉米、小麥、大豆和棉花5種作物的品種審定標準,制定了蝦稻、再生稻、綠色營養稻等特殊用途品種的審定標準。上半年,我省審定通過了4種作物153個新品種,一大批高產、優質、綠色、專用品種脫穎而出。三是優化引種備案,推進好品種引入湖北,服務生產多元化需要。對水稻、玉米、大豆、小麥、棉花五大主要農作物,實施同一生態區引種備案,上半年,我省引種備案了水稻、玉米、大豆3種作物88個品種,為我省農業生產用種提供了重要補充。四是優化品種登記,滿足消費升級需求。對非主要農作物,開展品種登記審查,及時宣傳培訓、設路燈清路障,重點做好符合性驗證。上半年,全省已審查14種作物104個品種,公告登記了4種作物10個品種,為我省種植結構調整和特色產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種源。
五、加強種子質量監管,筑牢質量安全防線
種優則糧豐。種子質量是種子的生命,也是確保種業品牌的基礎。我們按照“屬地管理、檢打聯動、部門協同、標本兼治”原則,加強種子質量監督監管,保障全省用種安全。一是開展種子質量監督抽查。省、市、縣三級種子管理部門協同聯動,加強源頭治理,開展全省冬季企業倉庫檢查、水稻和玉米等種子質量監督抽查,織密種子質量監控網絡,加大監控力度,不斷凈化市場環境。二是實施“一周報兩預警”。采取種子登記、委托檢驗等方式監控種子質量,每周上報監控情況,動態掌握全省種子質量狀況,對質量不合格樣品實施兩預警,及時退市不合格批次種子,防止劣種入市下田。據統計,上半年全省春季市場監控品種4674個、4954 批次,常規檢測樣品1409個,種子質量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三是強化質量后控。全省統一組織對219個水稻樣品進行南繁種植鑒定,避免不合格種子上市銷售;統一組織對2020年監督抽查的131個油菜樣品進行正季鑒定,未發現種子質量問題;對今年監督抽查的168個水稻和92個玉米樣品已安排正季鑒定,為防范種子質量事故及種子糾紛調解提供科學依據。四是探索菌種質量監管。對全省食用菌產業進行調研,實地走訪隨州、宜昌等地食用菌菌種企業,了解我省食用菌菌種生產經營及管理現狀,為加強我省食用菌菌種管理,推動食用菌產業高質量發展打下基礎。
六、打造看禾選種平臺,提升我省良種應用率
積極搭建品種展示平臺,幫助我省優勢企業、新優品種樹品牌,提升市場占有率。一是緊貼生產需求作集中展示。按照“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的總目標,優化作物區域布局和品種結構。今年,我省在糧食主產區建立了省級核心展示示范點24個,集中展示綠色、優質新品種100個。緊貼“蝦稻”生產發展,在潛江、仙桃、監利等地集中展示19個“蝦稻”品種;緊貼“再生稻”生產發展,在公安、監利、蘄春等地集中展示12個再生稻品種;緊貼玉米生產發展,在鄂北集中展示9個夏玉米品種。同時,主動對接各類生產經營主體,對接優勢農業產業,服務農業生產需求。二是強化宣傳推介促選種用種。在生產關鍵時節,組織新品種展示現場觀摩活動,是助力“看禾推種”、“看禾選種”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5月14日,立足推進我省小麥高質量發展,在小麥主產區襄州組織召開了全省小麥品種創新成果展示暨新品種示范現場觀摩推介會,集中展示推介了18個優質小麥新品種,廳黨組成員、副廳長肖長惜作了現場指導和安排部署,湖北日報、湖北電視臺壟上頻道、襄州電視臺等新聞媒體進行了宣傳報道,有效促進了綠色優質新品種的推廣應用。
七、加強種情供需調度,確保生產應急保供
種子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在于保障農業生產需求,我們強化種情調度,把握主動,確保生產用種、應急用種。一是實施了種情調度雙季行動,在春耕和“三夏”期間開展種子信息周報,分市縣、企業兩條線開展全面的摸底調度,對種子市場供應、價格等信息實時上報,強化種子信息分析研判與預警預測,及時發布供求信息,迅速調度種源,全省春播期間種子供應平穩、價格總體穩定。二是打贏了早稻種子保供戰。今年,全國早稻種子供應偏緊,我省早行動,早調度,做好“四個準備”,把握早稻種子保供主動權,派工作組赴早稻主產區調研指導,引導農資經銷商提早準備貨源,打足提前量,春節前早稻主產區備種率達到85%以上;借助省種子協會平臺,加強早稻種子生產加工與調運,及時發布種源供求信息,滿足各地供種需求;開展3次早稻種子供需信息調度,掌握供種第一手信息,申請動用國儲早稻種子20萬斤、調用3.5萬斤省儲種子支持早稻生產,穩定市場供應,確保全省早稻生產用種。三是推動了種子儲備提能增效,統籌發揮國家和省兩級儲備的作用,構建完善“省儲與國儲相銜接、互補充”的運作機制,完善儲備種子管理制度,適期開展儲備種子情況檢查,督促企業把好儲備種子入庫關、數量關、質量關、出庫關,確保儲備種子“儲得進、管得好、用得上”。3月上旬,對各地春播供種情況開展實地調研摸底,申請動用國儲玉米種子110萬公斤、早稻種子10萬公斤投入農業生產,起到了壓艙石的作用。四是充實完善了種子市場觀察點。采取觀察點自愿填報、省市兩級聯絡員督報的方式,結合上報信息量和日常工作開展情況進行考評,推薦優秀觀察點申報國家觀測點,努力在全省打造涵蓋重點市縣經營門店、種子企業的100個種子市場觀察點,全國農技中心領導號召其他省份學習借鑒湖北做法。我省種情調度有力、有序、有效,樹立了湖北有“種”、“種”有作為的新形象。
八、推進種業基地建設,夯實種子保供基礎
加強了種子生產基地、南繁基地建設,增強我省供種的主動權。一方面,推進種子生產向優勢區域集中。積極爭取了國家投入、我省加大支持,初步形成江漢平原水稻,鄂北小麥、油菜,鄂西南玉米、馬鈴薯的區域性制種格局,公安縣被首批認定為國家級雜交水稻制種大縣,谷城、漢川等8 個市縣被認定為國家級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數量在全國領先。另一方面,積極推進我省南繁基地建設,為全面履行南繁管理服務職責,我們派專班赴南繁基地一線,開展南繁單位登記管理,建立省內南繁單位工作檔案,力爭“一單位一檔案”,為今后提供高效的南繁管理服務打下基礎。據統計,2020-2021年南繁季節全省有51家科研院所和種子企業在海南從事科研育種工作,南繁人員300多人,科研育種用地2000余畝。針對我省南繁基地建設速度滯后的現狀,實地調研了北京、上海、內蒙古、貴州、湖南等5省南繁管理單位,學習了外省南繁基地建設先進經驗,同時積極向南繁單位征詢意見,探討基地建設推進方案,多途徑爭取老基地合規化,形成了南繁基地建設調研報告,制定了推進方案。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湖北種業,省農業農村廳黨組多次研究部署打好種業翻身仗,湖北種業正在迎來春天,全省種業人將增強職責、努力擔當、主動作為,以十年磨一劍的韌勁、干勁,加快推進種業產業鏈建設,做強耕耘之芯,為全省農業發展做出積極貢獻。(湖北省種子管理局彭賢力、呂維林,廳種業管理處胡湲 供稿)
|
|